“现在,几乎每个月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煤炭企业前来参观交流,这几天受全国煤矿薄煤层智能开采现场推进会影响,联系交流的煤炭企业更多了。”话音未落,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滨湖煤矿党委书记勇俊就接到通知,第二天山西省某煤业集团的代表要来参观座谈。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今,已有76批次、2000余人慕名前来滨湖煤矿交流学习。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差、曾经一直处在亏损状态的滨湖煤矿有何独到之处,能够赢得全国各地煤炭企业的青睐?
2005年建成投产的滨湖煤矿是枣矿集团的骨干矿井之一,然而在过去十几年间,滨湖煤矿交出的“成绩单”与其“骨干”身份并不那么相符。
滨湖煤矿是枣矿集团唯一一个薄煤层矿井,可采煤层平均厚度在1.3米以下,煤层薄、煤质差、开采难度大,工作面生产效率低、产量低。在煤炭行业困难时期,滨湖煤矿曾经一度亏损高达1.58亿元。因一直处在亏损状态,2016年滨湖煤矿被山东省国资委列入“僵尸企业”名单。
那时,职工收入低、思想波动大,对煤矿发展失去了信心。陷入生存发展困境的滨湖煤矿该如何自救?怎么样才可以摘掉“僵尸企业”的帽子?
面对巨大的生产经营压力,滨湖煤矿认识到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落后生产模式和生产的基本工艺的制约。为此,滨湖煤矿按照枣矿集团实施“一提双优”建设的战略部署,把提升采煤装备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坚持提升装备水平、优化生产系统和劳动组织,深化智慧矿井建设。
薄煤层矿井开采条件先天不足,唯一的出路是进行装备升级的“后天弥补”。滨湖煤矿瞄准建设全国首座薄煤层智能化开采样板矿井的目标,啃起了硬骨头。
作为薄煤层智能化开采的探路者,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滨湖煤矿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
2016年9月,滨湖煤矿在16层煤成功应用全国首套薄煤层智能化采煤机组,通过采煤机和刮板机协同控制系统、液压支架电液控、远程智能控制平台等,实现了1.3米以下采煤机记忆截割、成组移架推溜、支架自动跟机、运输集中控制、地面一键启停的远程干预操控,实现了薄煤层“有人安全巡视、无人跟机作业”的智能化开采。
智能化采煤带来的效益提升立竿见影。2017年,滨湖煤矿一举扭转多年亏损局面,实现盈利;2018年,同比减亏增盈1.6亿元。滨湖煤矿彻底摘掉了“僵尸企业”的帽子,实现高质量盈利。
20年前勇俊到某发电厂参观时,看到发电厂的自动化操控设备,感慨何时煤炭企业也可以动动鼠标就能采煤。如今,他的梦想在滨湖煤矿成为现实,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是装备的升级。
什么样的装备最契合煤矿的发展实际,最能匹配煤矿的发展需求?经过仔细论证,滨湖煤矿给出了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有别于其他煤矿,滨湖煤矿很多先进装备都是量身定做的。在装备升级方面,滨湖煤矿并没有盲目追求“高大上”,而是从始至终坚持与装备生产厂商联合研发。
在勇俊看来,联合研发可以让滨湖煤矿和装备生产厂商实现双赢。“一方面,定制化的装备现场适用性很强,运行可靠性高;另一方面,装备生产厂商把煤矿当成了‘试验田’,有利于推动适用于薄煤层开采的装备研发。”勇俊说。
“有时候,装备生产企业还带别的客户到我们这里参观薄煤层智能化开采,我们等于变相帮装备生产企业打广告了。”滨湖煤矿副总会计师孙刚笑着说。
目前,滨湖煤矿已经与智能化装备生产厂商进行了10余类、50余项技术革新,获得了6项专利。“我们现在申请专利的主动性还是不够,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搞研发,申请更多的专利技术。”勇俊说。
受地质条件影响,滨湖煤矿的井下作业空间存在限制,“弯腰”对井下一线职工来说是一个最普通、维持时间最长的动作,再加上日常的生产任务,职工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滨湖煤矿采煤工区区长杨强也有过这样的“酸爽”体验。
“就拿支架工来说吧,以前推移一组支架需要2人同时操作,每班需要8名支架工,干活累不说,效率还不高。”杨强给《中国煤炭报》记者举了个例子。
现在,这样的情况在滨湖煤矿得到了根本性扭转。滨湖煤矿创新实施了“注浆锚索式”超前支护新工艺,取消了单体支柱、超前巷道单元支架,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每班可减少职工6人。
提到了装备,就必须提装备的维修保养。过去,滨湖煤矿的综机设备全部外委维修,维修质量差、成本高,管控难度大,由于设备维修不及时,经常影响正常的安全生产。
如今,这样一些问题在集设备维修、加工、自主安装于一体的综机设备维修车间得到一定效果解决。在综机设备维修车间,过去需要外委的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运输机、综掘机等设备都能轻松实现自修,菱形网、钢筋网、锚杆、锚索全部自制加工,年可减少外委维修费2000余万元。
智能化开采使得煤炭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然而随着智能化在滨湖煤矿的深入推进,新的问题慢慢浮现,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落后的储装运系统难以满足现在的生产需求。
为了保证生产出的煤炭能够运得出去、提得上来,滨湖煤矿对储装运系统来进行了升级改造。在煤炭储存方面,实施了南翼采区煤仓扩容和主井2号煤仓建设,让煤炭储存能力与生产能力相匹配,使井下仓储能力达到7800吨;在煤炭运输方面,在装载皮带上安装了永磁变频驱动电机,运输效率可提高30%以上。
经过系统升级,储装运系统的缓冲能力、运输能力、运转效率与源头生产能力并轨接入、相宜匹配。滨湖煤矿具备了两天的生产缓冲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停产不停运。
记者5月上旬来到滨湖煤矿采访,如果晚来半个月,记者或许能够正常的看到滨湖煤矿在煤炭自动化装车方面的新成果,这让记者有些遗憾。
据了解,滨湖煤矿正在实施无人值守磅房建设,将实现对煤炭发运过程准确、实时、高效的无缝管控,收到装车发运自动化、称重计量数字化、磅房值守无人化的效果,这些将在今年6月实现。
同样是在今年6月,为减少地面选煤厂运输转载环节,缓解采煤区地面塌陷,实现绿色生产,滨湖煤矿的TDS智能选矸系统也将正式落地应用。
在勇俊的介绍下,记者大致了解了这套系统的工作原理。TDS智能选矸和矸石充填系统,利用X射线对煤与矸石进行数字化识别,将选出的矸石充填至废旧巷道及工作面采空区。
据估算,这套系统每年可减少主井矸石提升量近10万吨,提升原煤发热量200大卡/千克以上。
滨湖煤矿生产的煤种为高灰高硫的气肥煤,煤质较差,一度无人问津。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如何充分的发挥煤炭营销作用,实现效益最大化?滨湖煤矿将目光瞄准了高利润的精煤。
滨湖煤矿构建了以精煤为支撑,混煤、副产品为保障的多元化销售战略,在年入洗能力120万吨的全智能化选煤厂的基础上,建设了二期配套浮选工程,大幅度的提升了精煤回收率。
此外,滨湖煤矿还坚持采场对接市场、洗路对接销路,围绕客户对煤炭指标的需求,煤炭洗选实行“私人订制”。通过安设洗煤自动测灰装置,实时监测煤炭质量,用最好、最优的产品质量抢占市场占有率,做到“算账式”营销和“订单式”生产,形成“以产促销、以销带产、产销联动”的良性局面。2018年,滨湖煤矿精煤收入占据营业收入的63%。
薄煤层智能化开采最直观的变化当属井下职工人数的变化。“过去我们开班前会的时候,一个房间挤得满满当当都是人,现在大不一样。”杨强说。
目前,滨湖煤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生产工序已由原来的2名煤机司机跟机操作、6名支架工分段跟机拉架,变为1人远程操控、2人在工作面巡视。经过对工作面岗位进行重新核算,仅需26名职工就可以完成正常生产任务,较传统工作面生产,一个工区减少岗位工人104人。
井下职工人数大幅度缩减,采煤工效会不会一落千丈?实实在在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滨湖煤矿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薄煤层智能化开采使劳动用工压缩了80%,回采工效达每工110吨以上,人均工效增幅400%,年可减少人工成本支出约1337万元。
姚永是滨湖煤矿采煤副总,因为分管煤炭生产,矿上的职工更愿意称呼他为“炭总”。煤炭智能化开采带来的安全变化,他最有感触。
“以前晚上最怕接电话,因为只有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才会打电话,接了电话整宿都别想睡了。现在智能化采煤,产能提升了,取消了夜班,井下没人了,我也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姚永说。
9年,这是滨湖煤矿的安全生产周期。随着智能化建设的深入推进,这一个数字还将继续向两位数延伸,不断增加。
在安全升级的同时,滨湖煤矿职工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攀升。这既体现在职工腰包里的“票子”,也体现在职工的“面子”。
此外,在不降产量、不减进尺的前提下,滨湖煤矿还全面实施以“三六制”为主导的作业方式,自2018年9月1日起,在全矿实行“取消夜班+周末集休”新模式,彻底颠覆了煤炭行业24小时连轴转的传统工作模式。
“过去职工在井下经常延时工作,现在在井下延时工作还要通报批评呢。”杨强补充道。
采访中,目前在综合工区工作的陈洪志给记者展示了他手臂上的伤疤,这是他过去当支架工留下的,“以前上夜班人困马乏,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受伤,现在取消夜班了,也都进行智能化采煤了,安全有了保障”。
智能化采煤让职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安全生产。职工有了更多休息和陪伴家人的时间。
采访接近尾声,勇俊邀请记者过段时间再来滨湖煤矿看看,既是老朋友间叙叙旧,也来看看滨湖煤矿智慧矿井建设的新变化、新发展。
在滨湖煤矿,1.3米以下的薄煤层实现了智能化开采,与此同时,滨湖煤矿的职工也享受到了智能化发展带来的红利。
智能化采煤给职工带来了哪些变化?滨湖煤矿采煤副总姚永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和记者谈起了职工的饭量。
“过去,职工的劳动强度大,所以饭量也大,以前有的职工升井后一顿饭能吃4个馒头。现在,都是智能化采煤,劳动强度低了,所以饭量也小了,一顿饭只吃2个馒头。”姚永说。
走进滨湖煤矿职工食堂,一排排整齐的智能餐具柜映入眼帘。记者也曾经去过不少单位的职工食堂,可这样的智能餐具柜是头一次见。
恰巧有位职工正在取餐具,记者马上凑了过去,想一睹餐具柜的内里乾坤。刷完职工卡,餐具柜的柜门打开了,记者看到里面除了摆放着职工的餐具外,还放有调味酱、水杯等物品。
“现在,大家都逐渐重视食品安全了,有些职工提出使用个人餐具更卫生,流感季节使用自己的餐具还能避免交叉感染,所以我们就购置了这些具有紫外线消毒功能的智能餐具柜。”滨湖煤矿党委书记勇俊介绍。
记者了解到,为食堂增加智能餐具柜只是滨湖煤矿“两堂一舍”升级改造中的一小部分。
过去,滨湖煤矿的生产经营情况并不乐观,连年亏损下不仅职工收入低,矿上也没有余力进行职工生活环境的改善。如今,智能化采煤让滨湖煤矿扭亏转盈,职工收入翻番,慢慢的变多的民心工程开始实施。“我们计划对职工澡堂、食堂和职工宿舍即‘两堂一舍’进行升级改造,给职工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提升职工幸福感。”勇俊告诉记者。
记者结束采访离开滨湖煤矿时,天还没有黑透,依稀有些光亮。“要是再晚点走你就能看到滨湖煤矿的夜景了,我们这里的夜景很美。”勇俊有些遗憾地说。
白天的滨湖煤矿小桥流水、鲜花绽放,整个矿区干净整洁,曾经获得“中国最美矿山”荣誉称号。在这样环境下工作的职工,想必很舒心。
(本文刊发于《中国煤炭报》5月23日3版,本小编配图)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