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10月29日,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李耀在“青春大讲堂·奔跑吧成都”大思政课活动现场分享了他与手术机器人一路走来的亲身经历:320次飞行,55万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飞了14圈。这位来自成都的科学家,凭借对技术的执着与创新的勇气,把家乡制造的手术机器人推向了国际市场。
李耀的故事开始于2016年,那一年,他在成都市成立了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立志研发属于中国自己的手术机器人。自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毕业后,李耀把目光投向了医疗领域,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科研探索,博恩思的团队终于在近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根据李耀的介绍,10月29日,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完成了全球首例喉部早癌专科化经口手术机器人手术,这台手术机器人系统名为Transoral Robotic Surgery System(TORSS®拓思),标志着中国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新跨越。
随着博恩思的创新成果不断问世,李耀的目标也逐渐扩大,他希望将这一科学技术产品推向海外市场。印度被他视为“出海”的首个目的地,该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超过2000亿美元的医疗市场,使其成为了全球医疗设施厂商争相进入的市场之一。在经历了九个月的努力后,李耀成功与印度最大的私立医疗集团MAX医院达成了合作,博恩思的机器人迅速在印度医疗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以至于此后市场需求大幅攀升。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资金问题往往是推动商业进程的瓶颈。为了支持博恩思的海外扩展,成都市科技局直属的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介入,助力博恩思的融资需求。短短10天后,兴业银行审核通过了博恩思1000万元的“科创贷”,标志着知识产权的成功落地。“知识产权贷款,让‘知产’变‘资产’,这对科技型企业来说是巨大的福音,我们正真看到了政府‘优环境’的决心,更得到了发展的信心。”李耀这样表达他的感受。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李耀的故事不单单是一个科技创业者的奋斗史,更蕴含了AI领域相关创新技术的深入应用。手术机器人所蕴含的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和控制理论等AI前沿技术,使得其在精准定位患者病灶与灵活执行复杂任务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逐步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对此,自然能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AI医疗设施应运而生,这不仅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还能推动整个医疗行业向更加智能化、精细化迈进。
然而,科技的快速地发展同样伴随着诸多挑战。医疗设施的安全风险隐患、用户个人信息的隐私保护、以及如何有效整合科技与临床实践等问题,都亟需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同时,公众也应保持理性,是科学技术进步中的一份参与者。为此,李耀呼吁大家要特别注重科技人文关怀,强调面对旗舰技术带来的便捷,我们切不可忽视人性的温度与道德的底线。
在这条奔跑的路上,李耀始终坚信,持之以恒的努力终将抵达梦想的彼岸。他不仅感谢了自己的家乡——成都,这座给予他创业灵感与发展的沃土,也为未来的发展愿景描绘了蓝图:希望能将更多的优质科学技术产品推向全球,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在此过程中,创新与实践交相辉映,而这也正是每一个科技创业者需在探寻前行的过程中所铭记的责任。
李耀的成功案例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启示,尤其是对于AI相关这类的产品的开发与上市。未来,随着AI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尤其是简单AI等创新工具的普遍应用,将会更多地赋能于自媒体创业者,提升其内容创作的效率与质量。正如李耀所示,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与积极的市场拓展,必将开创出属于中国的骄傲与未来。
李耀希望年轻的创业者们,为了他们的梦想而奔跑,用热情与智慧谱写新的篇章,这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时代,也是每一个人为梦想而不断前行的时代。